存在與時間七
因為海德格爾所說的“曾在”源自Sorge 之“已經在……中的存在”即“實
際性”或“被拋狀態”。我們在情緒中現身,發現“我在且不得不在”乃至“我
在且不得不能在”,這就是被拋狀態――Dasein被拋入可能性的境域之中。因而
無論Dasein如何能在如何自由,它都是被拋入可能性的在者,被拋入自由的境域
之中。“被拋”=“曾在”=(傳統觀念的)過去。就此而言,Dasein只要存在
著就是被拋,因而只要Dasein在,“曾在”就在,不可能成為過去。另一方面,
曾在之被拋不是被拋入現成狀態去,而是被拋入能在,被拋入自由,因而這曾在
的被拋=被拋入了“將來”。或者更進一步講,Dasein是因為被拋入了將來,才
有曾在的。如果就Dasein之被拋(實際性)=曾在而論,被拋之曾在本來就是被
拋入能在的將來。這也就是為什麼海德格爾說,“曾在以某種方式源自將來”,
因為Dasein的曾在――本真的曾在――源自Dasein的“先行”-“能在”-“將
來”。反過來說,Dasein如果沒有先行-能在-將來,就不可能本真地曾在。
因此,海德格爾說:“只要Dasein實際上生存著,它就從未過去,反倒總在
‘是我的曾在’的意義上曾在。而只有當它存在著它才能是曾在的”(388 )。
在某種意義上說,道理很簡單,雖然不一定好理解:對Dasein來說,對生存著存
在著的Dasein來說,只要它存在著,它的存在就不可能“過去”。就Dasein之zu
sein的本性而言,它不僅存在著就不可能不存在,而且主導著它的存在的乃是它
的“先行”亦即將來。因為Dasein的存在=生存=能在。
c 、當前(Gegenwart )-沉淪當前:gegen -wart(warten〔wait〕:①
等,等待;②看護,照料):直面某種東西等著它出現――“與……相遇”。因
此,當前同樣源於將來。
“當前”相對于“作為寓於……的存在”即“沉淪”。Dasein“在世界中存
在”總已寓於世界之中――寓於在者、寓於他人……。應該說,當且僅當Dasein
是zu sein 是能在的時候,它才能“寓於……之中存在”,無論這種“寓於”是
本真的還是非本真的,Dasein的存在都根源於它的能在-將來。
“從將來回到自身來,決斷就有所當前化地把自身帶入處境。曾在源自將來,
其情況是:曾在的將來從自身釋放出當前”(387 )。
如前所述,Gegenwart =“直面某種東西等著它出現”。因而“寓於世內在
者”就是讓在者來“照面”,這只有在“當前”才是可能的。
因此,當前(現在)同樣源於將來:被拋入能在的Dasein提前到死,投身於
自己的將來,從而從自身釋放出“現在”――“在世”=“能在世”。直白地說,
Dasein的“現在”乃是其能在的將來“當前化”――對Dasein來說,沒有將來,
沒有可能性,沒有籌畫,就沒有現在。
於是,海德格爾給“時間性”下了一個定義:“我們把如此這般作為曾在著
的有所當前化的將來而統一起來的現象稱作時間性”,“時間性綻露為本真的煩
的意義”(387 )。由此可見,海德格爾的時間性概念的核心是“將來”――真
正意義上的“將來”,而不是通常觀念中的“將去”。不是“去遠”而是“切近”。
不是遠離自己,而是走向自身。
我們不要從通常觀念的角度理解海德格爾的“時間性”概念,在沒有仔細思
考海德格爾的時間觀之前,甚至在沒有講到時間性之前,我也經常從流俗的時間
觀思考存在,將存在是Dasein中的顯現理解為:沒有流逝著的時間,Sein就無從
顯現。或者是將zu sein 理解為時間上的持續顯現。實際上,海德格爾講存在與
Dasein之間的關係不是這個意思,否則,Sein=在者了。對海德格爾來說,時間
性不是從過去-現在-將來,諸片斷的接續綿延。海德格爾的時間性不是線性的,
不是一去不復返的流逝,而是“曾在著的將來釋放出當前”。
理解海德格爾時間性概念的關鍵是“能在”。作為可能性的存在或存在可能
性,這裏所說的可能性並不是與現實性相對的可能性,如此說來,仍然是線性的
時間觀。在傳統線性的時間觀中,走向未來,出離自身,就無法回頭,等於是踏
上了“江湖不歸路”,這種時間是不可逆轉的,那等於說沒有過去(過去已經不
在了),沒有現在(現在勢必流逝而成為過去),也沒有將來(將來不曾現在,
也無從成為現在)。因此,傳統的時間是毀滅的力量,什麼都不可能保持住。Dasein
的時間與此不同,它向死而在,在向終結存在中成為自身,保持其自身為可能性。
因而“曾在”不曾過去,仍然保持著將來:“曾在著的將來”。同樣,“當前”
也不是“現在”而是“面對……的等待”-“照面”,同樣保有“將來”。因而
在某種意義上說,Dasein不是像通常人們所理解的那樣,由“過去”推動著走向
“將來”,而是“曾在-當前-將來”一起推進的――立體的統一現象。